服务热线
010-57018965
他的《女史箴图》、《洛神赋图》等,
堪称人物画的巅峰之作。
但其实,
绘画并不足以概括顾恺之的全部,
他还“工诗赋、爱书法”,
而为人更是率真洒脱,
为此,
人们还送了他“才绝、画绝、痴绝”的雅号。
· 顾恺之全身像
今天,
书画君就从“才绝、画绝、痴绝”三方面,
带大家一起走进顾恺之的传奇人生。
1
顾恺之(348年- 409年),字长康,小字虎头,
汉族,晋陵无锡人(今江苏省无锡市)。
顾恺之知识渊博而有才气,
在中国古代画史上声名显赫。
在绘画理论方面,
顾恺之也提出了"传神写照"、"以形写神"、
"迁想妙得"等观点,重视体验观察,
主张通过绘画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状态,
也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顾恺之沉醉于艺术文学,淡于名利地位,
以"痴黠参半,"明哲保身"的处世哲学,
以达到他艺术最高的成就。
2
顾恺之博学多才,
擅诗赋、书法,尤善绘画。
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、佛像、禽兽、山水等。
有画作《女史箴图》、《洛神赋图》、
《列女仁智图》、《斫琴图》等堪称珍品。
画人注重点睛,自云传神写照。
后人论述他作画,意存笔先,画尽意在;
笔迹周密,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。
· 顾恺之女史箴图·唐摹本(滑动查看全卷)
《女史箴图》长卷,传顾恺之的作品,
现剩唐(8世纪)绢临本藏于大英博物馆,
原为清宫藏画,
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抢劫到英国。
另宋代纸临本(一说为徽宗御笔)
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。
画后有顾恺之自己的签字,
这幅画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画家签字的画。
人物线条圆转,后人称之为“春蚕吐丝”,
又叫“高古游丝描”,技法上受篆书影响。
气味古朴,其用笔的功力,线条的质量,
都是后人很难达到的。
· 顾恺之《洛神赋图》(滑动查看全卷)
原《洛神赋图》卷,
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(宋摹),
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《洛神赋》而作,
为顾恺之传世精品。
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
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,
千载之下,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。
全卷分为三个部分,
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
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。
人物安排疏密得宜,
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、重叠、交换,
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,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。
全画用笔细劲古朴,恰如“春蚕吐丝”。
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,
所谓“人大于山,水不容泛”,
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此图卷
无论从内容、艺术结构、人物造形、环境描绘和
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,
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。
· 顾恺之《列女图》南宋摹本(滑动查看全卷)
此图又名《列女仁智图》
根据汉刘向所著的《古列女传》人物故事而创作,
内容是颂扬与标榜妇女的明智美德。
据宋人题跋原有15段,至南宋已不全,
现在画面绘有28人,
分八段,每段书有人名和颂辞。
用较粗的“铁线描”,线条刚劲凝重,
人物面部、衣褶等处运用了晕染法。
衣纹用笔比《洛神赋图》稍粗。
无背景,但间画有屏、柱器皿等物。
顾恺之在人物画创作上提出的
“以形写神”、“悟对通神”等要求,
在此图中处理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
表现人物的性格神态上,
同样有生动形象的体现。
此卷无名款,原作久已散佚,
今天所见的是:
忠实原作最佳的宋人摹本,难能可贵。
与《洛神赋图》比较,此卷更显顾氏风范。
· 顾恺之《斫琴图》宋人摹本(滑动查看全卷)
3
■ 痴迷
顾恺之出世没多久,他的母亲就去世了。
顾恺之因其他小朋友都有母亲,惟自己没有。
他便缠着父亲不放,问:
“我为什么没有母亲?”
父亲说,你怎么会没有母亲呢?
顾恺之穷追不舍:
“那我的母亲长得什么模样?”
父亲只好耐着心思给他描述。
顾恺之就是凭借父亲的描述,
一次又一次地给母亲画像。
每次画好之后,他都要问父亲像不像,
父亲总是在肯定之后,表示遗憾。
但顾恺之不气馁,仍然画笔不辍,
只到父亲两眼放光,说“像,像极了",
他才满意地放下画笔。
就这样,
他的母亲在他的心里永生了。
■ 痴黠
最先看出顾恺之痴中有黠的是桓玄的父翁桓温。
有一次,
桓玄将一片柳叶说成是隐身法宝,
要顾恺之鉴赏一下。
顾恺之刚接到手里,桓玄便对顾恺之尿尿,
将顾恺之尿个精透,满身骚气,
还口口声声说法宝显灵,
弄得他看不见顾恺之。
其实,
顾恺之心里十分清楚,无赖桓玄在玩耍他。
但他却不能以卵击石,
因为桓玄阴险歹毒,又权倾内外,
连其父桓温都惧他三分。
顾恺之只好忍气吞声,装痴卖傻,
以保全身家性命。
■ 痴智
《世说新语》说顾恺之吃甘蔗一反常态。
别人从最甜的地方吃起,不甜了就扔掉,
而顾恺之吃甘蔗从末梢吃起,
越吃越甜,渐入佳境。
顾恺之倒吃甘蔗节节甜蕴含了深厚的生活哲理,
不能不说是人生的大智慧。
在当今看来,
顾恺之的有些行为不仅痴,甚至有些傻。
其实在那让人掩面而笑的怪诞背后,
却是他无奈的生存智慧。
这样一位既有才情,又有智慧的男子,
你们是否喜欢呢?
欢迎与小编分享!
扫一扫 加关注
Copyright © 2019 北京嘉利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.备案号:京ICP备-19026694号-1